首页
> 开云足球 - 开云足球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中心 > 媒体聚焦

超精密“机械手”!央视《国防科工》走进武重集团魏红权

发布时间:2021-07-13

  国之重器的关键零部件,有赖于先进的重型数控机床。有这样一位兵工人,他拥有一双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精密“机械手”,能够突破机械加工瓶颈,攻克多项高精尖生产难题。7月8日,央视国防军事频道《国防科工》栏目“科工人物”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重集团魏红权,见证这双神奇双手的魔力。

  大型数控机床,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的“明珠”,也被世界各国视为国防和工业的命脉,而打造这样一台数控机床,难度相当大,其核心部件的加工精度有时候连机床也无法胜任。

  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钳工 魏红权:我们做出的机床,可以加工很高精度的零件,但反过来我们有一些精度太高的零件,我们机床又达不到这种精度,这就需要我们手工来操作、来研磨。

  魏红权是一名重型数控机床的钳工,他加工的零部件精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的七十分之一,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数控机床的精度,这是什么概念呢?

  这是魏红权研磨的两块金属体,不添加任何黏合剂,用力推合,它们牢牢地贴在一起,即使挂上25公斤的重物,仍能紧密贴合。

  如此高的精度,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?练习锉、刮、锯、斩等基本功,各种形状的锉刀用钝了十多套,这是魏红权每天的工作状态。刮削练习,四个人7天才能完成的一块零级平板,魏红权一个人12天就能完成,他这双神奇的手,被同事们称为超精密“机械手”。

  一次,武重集团首次自主研发生产一台高档数控装备,由于核心部件齿盘达不到精度要求,设备无法实现设计功能,装配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。

  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钳工 魏红权:单个齿盘的平面度,要达到千分之五(毫米)以内,最后我两个齿盘啮合以后,平行度要达到千分之八(毫米)以内,我们在机床上面加工了以后,平面性精度只能达到1.8个丝。

  1.8个丝就相当于千分之十八毫米,要想提升到千分之五毫米,只能通过手工加工来完成,可是,齿盘采用特殊材料制成,表面硬度非常高,用常规的刮刀根本刮不动,魏红权不得不采用角磨机来修复。每一次打磨,都必须精准打磨到齿盘平面比芝麻还小的高点上,角磨机的砂轮每分钟数千转,手的力度控制不好,不仅不能达到精度要求,还会造成更大的误差,这无疑是对魏红权的巨大考验。

  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钳工 魏红权:这对齿盘价值40万,当时如果不能把它修复好的话,导致我整台机器都无法满足正常的技术要求,确实这个压力落到我身上也是挺大的。

  魏红权每一次下手都必须小心翼翼,力道从手指传给角磨机的同时,借助角磨机感知齿盘的细微变化,控制下一次下手的力道大小,丝毫不能多也不能少。这种高超的手工技能,是魏红权历经千万次磨炼才掌握的。

  通过无数次打磨,齿盘的平面精度终于修复到了千分之五毫米的高精密级,然而,这只是齿盘修复的第一道工序,接下来还有320个齿,魏红权需要对每一个齿的形状、角度进行精修,一点闪失就可能前功尽弃,这既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活,也是对魏红权精神意志力的集中考验。

 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打磨,他终于修复了两套齿盘320个齿的精度,每个齿咬合以后的接触面积达95%以上,保证了齿盘的稳定性,完全实现了千分之五毫米的高精度要求。随后,他又制定详细方案圆满完成了装配任务。

  像这样提升关键零部件精度的工作,魏红权成功完成了2000多次,在国家重点项目中解决了关键难题,为我国重型机床及国防装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。(央视《国防科工》)

关闭窗口
从跟跑、并跑到领跑,北重集团特种钢“火了”2021-07-13
《首都建设报》:北方车辆集团迎建厂75周年2021-07-08
《企业家日报》:银光集团围绕工艺技术瓶颈开展QC小组活动2021-07-08
《甘南工人报》:银光集团党建+安全为生产赋能2021-07-08